生命是由無數的感官經驗與思考所組成,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人所認為可以客觀認識的世界在經由感官接受的時候,都仰賴著內在的經驗,像介紹過的研究,圈圈中的秘密 合理的幻覺跟聽到的聲音跟看到的嘴形有關 (McGurk Effect) 等。這演講開始用了其實英文字可以跳著讀的發現(w ca red tis rigt?) 來說明我們的感官有多麼依賴過去的經驗(英文閱讀其實是用猜的!)。這樣的感官認識方式並沒有不對,不過這也說明著人的感官會被經驗所困,而影響到所認識的世界。講者提出"不確定感"是打破這種"感官被經驗所綁架"不可或缺的方式。 新的經驗會給人成長,但是新的經驗往往又代表著不安與不適,阻礙了心智的成長。
在兒童或是幼兒動物身上很容易看到這問題最好的解答,演化給了生物以遊戲的方式去認識他所在的世界。遊戲與其他行為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嘗試與學習的遊戲過程做為遊戲的目的,當沒有目的的時候,不確定所帶來的不安與不適反而變成遊戲樂趣的來源,可以經由探索學習到新的經驗,而給予在面對新感官經驗時的發展自由。其實科學也就是這樣,科學處理的就是不確定的問題,一次一次的帶著好奇心探索,讓這樣探索的過程變成本身的意義。可惜這樣的過程在成人後社會讓越來越難提供這樣自在的環境。
講著試著把科學帶回到小朋友的遊戲當中,讓一群國小的同學經由猜測蜜蜂怎麼找到花的遊戲來建構對這樣科學問題的認識。小朋友利用遊戲的方式提出問題假設與觀測,經由合理的實驗設計幫助,這個研究發現了原來蜜蜂也有屬於個體的學習與個體差異的學習策略,可以記住圖形,揭示了以往所不知到的蜜蜂學習方式。
講者說明這樣的研究一開始並不支持也不被被期刊所接受,因為這是一群不夠格的小科學家沒有依照嚴格學術寫作來完成的著作。經由努力與找其他科學家背書,最後終於被接受而且廣泛被介紹。裡面提到,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成長的方式,就如同遊戲一樣,是讓人成長賦與人能力的一種方式,真正的科學教育是給人能力去探索與給人實踐的能力。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走出經驗的網: 科學= 遊戲=自由 Beau Lotto + Amy O’Toole: Science is for everyone, kids included
標籤:
生物,
神經認知,
動物行為
Related Posts:
- 亨利馬克拉姆:用超級計算機構造大腦 - 2010-04-01
- Kartick Satyanarayan:拯救「舞蹈」熊 - 2010-04-01
- Bill Davenhall:健康本於環境 - 2010-04-01
- 玩遊戲延長十年壽命的秘密! Jane McGonigal: The game that can give you 10 extra years of life - 2012-07-16
- 失去資訊自由的網路小圈圈 ! Eli Pariser: Beware online "filter bubbles" - 2011-05-25
- 替神經裝上光控開關! Ed Boyden: A light switch for neurons - 2011-05-19
- 美感的達爾文理論-手繪故事! Denis Dutton: A Darwinian theory of beauty - 2010-12-18
- 愛情的神經生物學! Helen Fisher tells us why we love + cheat - 2010-12-04
- 快樂是經歷還是記憶! The riddle of experience vs. memory - 2010-07-09
- 戴維•漢森:情感豐富的機器人 - 2010-04-01
- Computers versus Common Sense - 2010-04-01
- 生態規則的再發現-逆轉沙漠化與全球暖化的契機! Allan Savory: How to green the world's deserts and reverse climate change - 2013-03-10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